培养学习习惯是“少教多学”的基础

  有人曾问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自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说:“在小时候。”“在小时候您学到了什么?”“吃饭前要洗手;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他的回答耐人寻味,说明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他成长、成才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的基础。
  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要求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成自然
  “字乃文人之冠。”写字规范能给人以美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能形成严谨的作风。笔者给新生上第一节课先讲写好字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结构、写法;要求学生平时书写时要心存对汉字的爱意和敬畏,规规矩矩写好每一个字。每学期举行书法竞赛;尤其是在平时作业书写上高标准、严要求,期末评选书写最好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
  二、督促使用工具书。自我解决小问题
  工具书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语文工具书有很多种,中学生通常使用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尤其是新近出版的词典,吸收了许多鲜活生动的词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要一手包办,要督促学生使用工具书,并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准确的读音和适当的释义。经常开展查词典比赛,提高学生认字、解词的能力,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当阅读课文、看书报时碰到生字、新词,学生可以借助“案头顾问”工具书,弄懂它们的准确含义,提高学习效果。
  三、博览群书多积累,“他山之石”巧分类
  保证阅读量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阅读的目的是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角度、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事物的方法。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使有内容也往往词不达意或词汇枯竭,为帮助写作,我提倡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面,定期向学生推荐学习书目。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分门别类积累语言。如积累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情绪的词语或句子;描绘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特征的词语或句子;名人警句也分别从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归类整理。这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老师的指导,正确引导了学生的阅读,为学生的作文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咬文嚼字不可少,举一反三自通神
  “咬文嚼字”指细心研读、斟酌字句,并非指死抠字眼。在语文教学中,必要的咬文嚼字,对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有好处的。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很注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例如《羚羊木雕》中有一句“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一个“盯”字用得好,它写出了妈妈对羚羊木雕下落的紧追不放的态度,以及“我”从“妈妈”的目光中看出事情不那么简单。如果换成“看”、“望”、“瞧”等字眼都难以表达这么复杂的意思。又如《背影》一文中,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连续用了七个动词“走”、“探”、“穿”、“抓”、“攀”、“缩”、“倾”,把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艰难过程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了,使人读了不禁深受感动,难怪作者终身难忘父亲的背影。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老师正是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引导学生怎样去欣赏作品,怎样选用生动、准确的词句,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养成细心研读的习惯,让课本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勤观察,常练笔,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既能把“长话”说“短”,又能把“短话”说“长”,培养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察秋毫的意识。督促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及时抓住,通过日记、随笔这种最自南的形式表现出来,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变成兴趣,写作能力将不断提高。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语文学习效果的方法很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研究的基础,就是语文教育的活水源头。
  (作者单位
  江西省安福县枫田中学)

推荐访问:学习习惯 培养 基础 少教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