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培植新苗_培植校园文学新苗,夯实社会文化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前沿基础的部分,校园文学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
  作为福安市文化馆馆员和文联委员,我长期兼任福安市校园文学社社长。每年,我除了向当地群众普及相关文化知识外,还经常给当地校园的莘莘学子开设文学(包括国学、美学等)讲座,为培植校园文学新苗,夯实社会文化基础奉献绵薄之力。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给学生开设文学讲座,讲理论不是不可以,但要少而精。理论只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要注重给学生讲文学创作的经验。一场讲座两节课时90分钟,要给学生灌输文学知识、传输创作经验,就得捡最适用的来讲。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三怕现象”,我会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你们怕写作文的难题的。”这样,便撩起了学生听讲的兴趣。然后,我会告诉学生,写文章有三种境界:一是写得通顺,二是写得好,三是写得特别好。当然,后一种属于作家范畴,文章达到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水准。中学生的文章,一般要求只达到“写得好”的境界,以便为今后“写得特别好”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好呢?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输入,才能有少量的输出。换言之,就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是进入文学(作文)殿堂的不二法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才能搞创作,达到“写得好”的水平。
  写文章有没有诀窍?有没有诀窍,是相对而言的。巴金说:“文无定法”。但“文无定法”的前提,是你已掌握了创作的各种“法则”,也就是说你已能在创作中融会贯通运用各种文法。至于文章的结构问题并不重要,只要有真情实感,无论用哪种文法都行,正所谓十七、八岁无丑女,怎么打扮都漂亮。有人说作文其实很简单,但简单的背后是你能驾轻就熟、驾简就繁。作文的法则按王若虚的话说,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我多年从事创作实践,我的体会是:首要的是有一个“情”字。“有情芍药含春泪”,“于无声处听惊雷”。搞创作你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真情是文章的生命,那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章都是速朽的,没有生命力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文学也就是情学。刘勰也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那种非自然、没感情的东西,是一文不值的。
  那么,具备了情感,又如何运用情感去为文呢?对此,我会坦然告诉学生:“应该在你熟悉的土地上,种自己的庄稼”。也就是说你应该写你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这是任何作者都不能违背的一条规律。比如,我写城市生活,我肯定写不过王蒙;我写工厂生活,我肯定写不过蒋子龙。但我写农村生活,可能有可取之处,因为我从小就是赤膊跣足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走过来的。别人端出的是满汉全席,我端出的是一盘酸菜,等大家吃腻了大鱼大肉,也许我的酸菜就甚合大家的味口了。反之,你若硬着头皮去写你感到陌生的东西,无论你的写作技巧如何,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个破绽百出的“四不象”,只能贻笑于大方之家了。
  长期的创作实践,让我明白了写文章得遵循一条戒律:惜墨如金,注重文眼。惜墨如金就是文字要干净,不拉杂拖沓,也就是所谓的“洗尽铅华见真淳”,对于可有可无的字句,则务必删去,这样,文字的含金量就自然凸显了。至于文眼,那更是重中之重的东西了。一篇文章没有文眼,也就是没有思想,那么你的词藻再怎么华丽,你的文字再怎么雕饰,充其量也就是一纸言之无物的“僵尸”而已。文眼是文章的纲,纲举目张;文眼一出,思想即出,亮点顿现,满篇皆活。文眼使文章力透纸背,亮点使文章放射光辉!
  末了,我会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教会学生如何善于抓住时机,以提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概率。一是根据节气节日的不同,创作一些适时性的作品;二是根据地域的特色,创作一些地方性的作品;三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创作一些先进性的作品。总之,写文章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见青萍之末,得风气之先;听历史足音,观社会波澜。
  诚然,在给学生开设文学讲座时,我还会不时导入自己多年从事创作的生动事例,用具体的细节充实学生的听觉,用形体的动作丰富学生的视觉,使他们在听讲时能全神贯注。另外,我还会不时与学生展开互动,让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以自己经验和体会给予解答,这样,学生受到启发就会加深印象;此外,我还会在讲授中特别提醒学生:文章修辞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文章结构的把握,要匠心独运,最好避免跟别人“撞车”。当然,写文章说起来容易,写起来难。如何培植校园文学新苗,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写作悟性。悟性的高低,决定新苗今后成才的与否。不过,凡努力过的,必将留下痕迹。这些年,我对校园文化的投入,一直乐此不疲,而一茬又一茬文学新苗的茁壮成长,确实让我感觉到,因了校园文学新苗的培植,当地社会文化有了活水源头,其根子正扎进当地文化大发展的沃土里。

推荐访问:新苗 夯实 培植 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