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_打造一片亮丽的天空

  【摘要】江苏化学天才王庆根和近年来接连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警醒中学教师应深入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关键词】自杀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天才之死
  同时拥有奥赛金牌、斯坦福博士学位、美国绿卡、著名公司首席工程师头衔,在大多数国人眼中绝对是成功人士的楷模。然而,2012年4月6日,这位“成功人士”——年仅40岁的王庆根在美国自杀。这位昔日的奥赛金牌得主,抛下了所有耀眼的光环,抛下了他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永远地走了。从20多年前海安农村背着蛇皮袋赶考的寒门学子,到美国年薪20万美元的首席工程师,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曾被国家主席接见的“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竟会以这样悲剧的方式,再度引起人们的震撼。
  是谁把王庆根推向了绝路?专家一致认为是王庆根长期患有抑郁症,心理健康欠佳——“当所有人在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数人在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与“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不同,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指整体健康,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在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指出,未来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三商(IQ+SQ+EQ)兼高者,高智商并不是决定因素,高灵商(正确的价值观)、高情商(积极乐观、能正确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己的情绪、善于与人沟通合作)才是成功的最重要保证。开复博士还警告人们“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
  王庆根就是这种典型的“畸形”人才,他智商奇高,中学时成为国际化学奥赛金牌得主,大学时成为南京大学化学系第一个跳级生;然而,他情商很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粗鲁的老板面前,这个“巨大压力下艰难求生的好人”(《扬子晚报》语)凡事一人扛,超负荷的工作让他得了忧郁症,最终选择了轻生。媒体爆出王庆根生前曾进行过心理咨询与矫治,但收效甚微。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王庆根在中小学生时代就已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与疏通,那么悲剧也许可以避免。
  中学生心理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如果说,王庆根的自杀主要是对其家人造成了伤害,那么近年来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大学生故意杀人事件却不能不令我们警醒。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悲剧是自中小学以来长期的心理障碍没有得到有效疏导的后果。
  作为中学老师,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要细心观察,也会发现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学习缺乏动力、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学习成绩不稳、抗挫折能力差、青春期闭锁等不良心理,和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5年公布了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有的甚至还伤害自己的亲人,而近年来中学生自杀率仍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中学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慨叹沉痛之余需要思考,这些本该灿烂绽放的青春之花缘何频频过早地凋谢?腾讯·大成网专家盘点了导致中学生自杀的五宗罪——应试教育之痛、父母关爱不够人际关系恶化、缺乏挫折磨砺、心理咨询室实际作用有限、生命教育不够。
  实际上,如果从心理学上说,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升学压力、自我意识觉醒、人际交往困惑、环境变化等问题面前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调适与疏导,不仅影响了青少年在校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王庆根的自杀和近年来杨元元等硕士生博士生的轻生,还有更可怕的马加爵、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已经屡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体制内的学校和中小学教师,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而是应该认真反思当前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或是不到位的地方,采取一些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措施。
  点燃心灯,为学生照亮茫茫人生路
  早在70多年前,行知先生就告诫我们,学校不应变成“会考筹备处”,“教育应当培植出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身体和精神要全面顾到,不可偏于一面”,学校应在实施“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得到完备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祥先生曾对大写的“人”字做了诗化的诠释:“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这也是劝诫我们,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造就大写的即健全完整的人,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更明确提出“把培养正常的人当做一种成就”,这是教育者最首要的目的,也是最起码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0.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教育部把每年5月25日定为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并在2002年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作为最适宜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缓解调节心理问题的技巧,并通过心理咨询和特殊问题干预,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育活动中始终处于被激励状态,保持学习生活上的积极乐观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学校应通过灵活、有效、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拨动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为学生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   第一,安排固定的课时,由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常规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课(或称心理卫生课)。通过游戏或活动的方式渗透学习心理、社会交往、自我意识、青春期心理、减压抗挫技巧等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在活动与特定情境中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尽量防患于未然。我校专职心理教师还自创心理健康刊物《心海舟》,通过一些经典心理学案例,舒缓学习压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关键阶段,学校也可邀请高校专家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如高一刚开学时举行有关角色转换心理调适的讲座,高三高考前夕举行心理减压讲座,让学生获得压力的释放与情感的宣泄。
  第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改中,学校不应是教师与学生“买卖”知识的“交易所”或知识训练营,学生不应是知识的容器,各学科教师应切实转变“一切为了分数”的观念,改变当前教育有“场”无“人”、有“人”而无“全人”的局面,对学生多一分真诚赏识,多一分心灵呵护,多一分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积极寻找契机,让课堂变为生命与生命际会、灵性与灵性共融、情意与情意会通的场所,无声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如生物教学中通过生命的诞生内容培养学生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和欣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语文教学中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促使学生认识自我,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会自我调适和与人沟通。
  第三,在班团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班可建立心理信箱或心理档案、编演心理剧、开展心理游戏、举行心理知识竞赛等,让学生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得以放松,郁积的心结得以开解,心情变得轻松,心胸变得豁达。学校也可开展野外拉练或拓展训练,让学生“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春风化雨式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以诚相待,换位思考,像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鼓励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师生之间定期开展“敞开心扉说亮话”活动,对于不方便对老师讲的,可以跟同伴同学讲,以便郁积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疏导。
  第四,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与心理方面的一对一交流与沟通,及时“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对各类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是发展辅导,即帮助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开发潜能,以期获得更完善的发展:二是适应辅导,即帮助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烦恼困惑的学生解困减压,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是障碍辅导,即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缓解症状,克服障碍,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取长补短树立自信,恢复心理健康。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好但心理状况和情商欠佳的学生更需特别关注,耐心疏导,避免他们以后沦为“畸形”人才。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可以美化校园环境,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刊等媒介介绍时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高雅的情趣和乐观的心态。同时,我们应创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与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班集体和整个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和归属感、团结协作、自由快乐、积极向上的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诗意家园”。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努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合力——不仅关心学生“学得好不好”,还应关心他们“学得累不累”,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青少年的心灵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每个青少年“建筑起,人格长城来”,成为身心两健、情理兼具、智趣交融、内外兼修的健全和谐的“人中人”,并能经受纷繁复杂的人生考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推荐访问:亮丽 撑起 天空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