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的MRI诊断及临床价值 椎基底动脉迂曲

  摘要 目的:探讨MR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患者200例的资料。分析MRI上椎基底动脉的影像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的病例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比例较高。结论:MRI可以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及其与脑干及颅神经的关系。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可引起一定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现象在临床上较多见,目前国内对此种情况临床意义的研究报道不多,且已报道的大部分集中在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VBD)的研究上。收集有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但尚未达到VBD程度的患者20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R对其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05年5月~2012年1月收治行MRI检查并符合标准患者200例,男131例,女69例,年龄40~86岁。有高血压病史103例,脑梗死91例。有临床症状135例(76.5%):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步态不稳,视力异常等症状,平均年龄64岁。65例病例仅有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但无明显上述症状,平均年龄53岁。一侧椎动脉狭窄82例。一过性缺血性晕厥16例。
  检查设备和方法:GE公司0.2T磁共振扫描仪。所有患者均行横断位T1WI、T2WI及矢状位T2WI扫描,层厚7mm,部分患者行MRA扫描,采用3D—TOF法,TR 43ms,TE Minimum,Flip Angle 45°,层厚1.2mm。
  根据Smoker法,基底动脉的位置:位于鞍背和斜坡的正中为0级,旁正中之间为1级,旁正中至边缘间为2级,边缘以外为3级[1]。
  椎动脉位置:未越过中线为0,中线与对侧旁正中之间为1,对侧旁正中与边缘间为2级,对侧边缘外为3级。
  椎基底动脉与脑干关系分级:①0级:血管与脑干未直接接触,两者间可见脑脊液;②Ⅰ级:血管与脑干直接接触,但脑干未见变形;③Ⅱ级:脑干受动脉压迫轻度变形,其表面凹入深度小于该动脉半径;④Ⅲ级:脑干受动脉压迫重度变形,其表面凹入深度等于或大于该动脉半径[2]。
  结果
  在MRI平扫的轴位及矢状位上,可以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基本呈流空的低信号,部分呈高信号。200例患者中,基底动脉均未显示明显扩张,直径范围1.5~4.2mm。平均约2.9mm。68例行MRA检查,在3D图像上可完整立体的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走行及形态。
  有脑梗死91例。脑桥明显受压(图1),达到Ⅱ~Ⅲ级37例,部分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严重的病例(图2)甚至可见脑干受压旋转。有一侧椎动脉全程狭窄82例,其中左侧椎动脉狭窄50例,右侧椎动脉狭窄32例。评分为2~3度的患者多有程度不同的椎基底动脉压迫脑干的现象。在MR图像上,有的病例可见迂曲的血管与邻近前庭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等关系密切,甚至对上述神经产生压迫,产生一些相应的临床症状。
  讨论
  正常情况下,基底动脉在脑桥腹侧直行的为多,也有单弯的、双弯的,甚至三弯的[3]。由于解剖变异,多数正常人的椎基底动脉的变动范围0~1度。只有病理状态下的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才有临床意义。由于椎基底动脉的迂曲扩张导致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分支血管可能处于低灌注状态,从而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4]。

推荐访问:迂曲 基底 动脉 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