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选课制的问题与对策探析_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摘要:选课制在中国高校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在行业特色高校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管理制度欠完善,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混学分”现象和趋利避害性等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基于行业特色高校在实施选课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选课制的探索性建议是,优化学校现有资源配置,加大资源投入;利用外校资源,节约成本;改善教学管理手段,使选课、退改选课便捷化;优化课程结构与考核形式等。
  关键词:选课制 学分制 教学管理 行业特色高校
  选课制于十九世纪初期发源于德国柏林大学,之后深度发展于美国。二十世纪初期选课制进入中国教育界,但是由于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教育模式全盘学习前苏联,造成选课制的实行受阻中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选课制在中国才逐步推广。选课制之所以会得到众多名校的青睐,且其发展态势近年来也如此之好,可见实行选课制作用非同一般。选课制是建立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学校的选课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上课时间、任课老师等的一种教学制度。选课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性格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本着让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使其个人的兴趣爱好在修课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挥。当然,实行选课制对学校而言,既要开设足够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又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对学生本人的要求则是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要学会自我安排,自我选择(李萍等,2011)[1]。只有在学校和学生通力配合的前提下,选课制对于学校和学生才能取得双赢的作用。
  一、选课制在中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实施现状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中国正在快速与国际接轨,中国大学生在时代的感召下,也呈现出了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个性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元素,追求个性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因此,高校实行选课制,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这一生力军培养成适应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实行选课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地域、文化、历史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又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国高校实行选课制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且不同学校实行选课制的效果也参差不齐。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选课制首先是在一些重点大学实行,所以相比于其他院校,其经验、技术、管理相对更成熟。但是,对一些新兴的行业特色院校(围绕行业的特点,根据行业的产业链对课程进行设置,主要是培养此类行业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的院校),由于其本身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投入不足、专业课程结构单一等结构性缺失,致使其在实行的选课制的过程中没有将其内涵与要求实质性地付诸于实施,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培养的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失去了其原有的优势与特色(黄洁,2011)[2]。而且,学者对行业特色院校在选课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关注。因此,本文以这类院校为例,分析其在选课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选课制在行业特色高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和趋利避害性
  1、选课的盲目性。除根据个人兴趣、目前社会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对老师个人魅力的赞赏外,学生选课时并没有做一些合理的分析。很多大学生在离开父母的妥善安排,进入大学后,没有对自己的兴趣、个性、目标等要素做全面的分析,缺乏一种自我作决定的信心与能力,造成较多同学在选课时盲目跟从熟悉的同学,或者发现哪门课选的人多就去选,听过几节课后发现所选课程不合“口味”,或者听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然后就半途而废,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可能还占用了对这门课有真正兴趣、有专业发展需求的同学的选课指标(杨建学,2010)[3]。无论哪种结果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混学分”现象普遍。在高校实施选课制的模式下,现代大学生选课,不仅青睐名字时髦如《爱情心理学》的潮课,更是喜欢那些“不太点名,逃课安全”、“过关轻松,易拿学分”的课程,这些课被学生称为“酱油课”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大学生的评优评奖制度的必要条件就是学生绩点排名靠前,而老师给分高学生的绩点就高,这时“人性的趋利避害性”直接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加上大学课程的名字动听、上课“打酱油”等原因也助长了“混学分”现象的产生。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选课制背景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打酱油”种现象可以说是此长彼长地进行着。
  3、娱乐性课程很“吃香”,人文素质类课程受“冷落”。目前大学生的生活压力较小,在物质上家庭经济条件相比以前更优越,精神上没有受到过多繁杂事务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网络媒体的娱乐性增强,大学生学习娱乐化现象严重。因此,一些如“音乐鉴赏”、“插花艺术”、“影视鉴赏”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而一些如“中国哲学”、“近代社会学理论基础”等人文素质类课程被打入冷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行业内特色院校,就连一些名校也较为普遍。
  (二)教学资源的匮乏
  1、师生比例失调。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近十年来学生数量翻了五倍以上,而相应教师的数量配置上却跟不上学生增长量。已经明显超过了教育部所规定的1:19的界限,甚至有些学校达到1:30以上。在新兴行业类高校中,学校为了提升知名度,对学校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呈现一种默许的态度,导致许多老师不愿意为上课多花工夫,致使本来就人员不足情况下,师生比例失调更严重。
  2、选修课程数量有限。行业类院校一方面受到教师资源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受学校的教学计划的限制,造成教学计划内选修课占总学分的比重太小,基本都徘徊在30%以下。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其中任意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杜振财,2007)[4]。就任意选修课这一模块来讲,学校开设的任选课数量太少,一门选修课往往只有一个老师开设,以致于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太小,没有达到选课制所追求的自主理念。   3、选修课质量欠缺。首先是目前新兴行业类院校引进的一些新教师,还没有很完善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开设选修课程时能力欠缺;其次是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宁愿搞科研工作而不愿开设课程,造成有水平的老师不开课,开课的老师没水平;再者就是选修课大班教学,学生上课热情不够,上课时候以玩手机、讲话、睡觉者居多。任课老师在看到这种情形之后也会有厌教的心理,造成老师上课“打酱油”。还有一方面是,行业特色院校老师的教学任务太重,一天连续上七八节课,上午一二节课还行,等到下午三四节课时,老师自己也会很疲惫,教学质量也会下降。
  4、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在选课期间,大一学生由于没有选过课担心选不上,大二学生想早点修完学分,大三学生是集各种状况于一身,选课一开始便蜂拥而上,造成选课系统瘫痪。除了选课软件外,如计算机机房、体育场、实验室实验器材不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1、缺乏合理的选课指导。虽然很多高校都给学生配备了相应的班级导师,但是学校管理制度上并没有给导师明确其任务是什么,在给学生配备导师时基本上都是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也和其他的任课老师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选课的时候,导师不知道要做什么,教学任务太重又没有时间给几十个学生做选课指导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学生选课的时候对选课程序、课程内容、任课老师等缺乏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询问学长学姐、看课程的名称、凭感觉随便选等方式解决。
  2、课程质量测评制度不完善。一些学校为了检查教学质量,会聘请教学督导,但是督导大部分听的都是必修课,对选修课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是督导听课结束之后没有一个完善的反馈程序,学生给老师的教学质量打分的时候缺乏客观性,这些信息的不明确,导致教师对自身上课质量缺乏一个客观的认识。
  3、退改选课的自由度不够。学校考虑到管理的便捷性,学生选错课,或者选上不喜欢的课之后,很少给予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有些学生感觉程序太复杂不去退课,有些学生想去退课,可考虑到退课之后无法重选其他课程,会导致学分不足等原因造成这类学生也不去退课。
  4、选课问题反馈机制不完善。经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出现选课疑惑或者发现选课中的问题时,不会去给学校提意见,大都保持沉默。学生普遍认为提意见过程太繁琐,即使提了意见也没有用,学校基本不会采纳。这就导致选课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反馈与解决,造成选课制的发展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三、完善行业特色高校选课制的对策探析
  (一)优化学校现有资源配置,加大资源投入
  1、引进优秀教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完善选课制度的一个关键。新兴行业类高校首先要引进高层次、有教学经验的教学人才;其次在现有的师资力量下,定期组织学校老师外出学习、培训和接受新知识;再者是完善激励机制,对开课质量高的老师进行奖励,在评定教师职称的时候适当增加教学质量评定的比重(胡诗红,2006)[5];最后是可以利用学校现有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的方式,使新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经验,缩短新教师的经验空白期。
  2、在网络上提前公布课程信息。为避免学生选错课等现象,学校可以提前将课程信息公布在相应的网站上,供学生选课前借鉴,以减少因学生对课程不了解而乱选一通的现象。
  3、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学校选课制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将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选课制实行的有力后盾。比如加强运动场地、实验室的建设,以保证有足够的场地开设课程;加强学校选课网站维护,以保证选课期间网络的畅通,使学校的教学安排得以有效实施(李萍等,2011)[2]。
  (二)利用外校资源,节约成本
  1、高校间学分互认,实现跨校选课、优势互补。鉴于行业类高校专业课程结构单一等结构性缺失的特点,可以制定与其他高校学分互认的制度,实现跨校选课(杜长江,2006)[6]。因为行业特色类高校资源有限,如文科院校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开设自然科学或理工类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因此可以通过与其他理工类院校实行联合,让本校学生可以选择另一所高校的课程。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的名校名师梦,完善高考制度中择校造成的欠缺,同时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利用资源。
  2、特聘外校优秀教师讲学。塑造高校老师良好的教学氛围,将有任课能力的教师派遣到其他学校上课,对没有能力聘请足够专职讲师开课的学校,可通过临时聘请外校的优秀讲师开课(于建东,2009)[7]。这样不但实现了开设课程的目的,也节约了聘请新教师的成本,实现外来资源与自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实现高校之间网络资源共享。加大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力度,对于校内优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开放程度加大。尤其是行业类院校要打造本行业的精品课程,吸引其他高校的学生选修本校课程,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筹码。
  (三)改善教学管理手段
  1、退改选程序的简单化、便捷化。张维于2010年在宁波大学2009级学生中开展的关于选课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希望能重新进行退改选(张维,2011)[7]。但是由于退改选程序过于复杂,或者退课之后无法选上其他课程,导致这批人没有退改选。因此,退改选程序的简单化和便捷化,是对高校学生自主选课制度支持的充分体现。
  2、简化选课系统操作界面、合理分流选课学生。简化选课系统操作界面,使每名学生选课占用的时间减少,为其他学生提供登陆选课界面的机会;规定各年级学生不同时间段选课,以达到分流学生的效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武汉理工大学的选课系统。
  3、设置合理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监管,设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督察,对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教师提出意见并要求其改正。学校可以聘请高年级没课或者少课的学生组成课程质量督察队,随时出现在任课老师的课堂,警醒任课老师,使其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导师制。明确班级导师的任务,让班导师的所带学生数尽量少,适当减少班导师教学任务,对学生公开导师的联系方式,给导师下达任务量,规定班导师在一定周期内给予学生指导,尤其是在选课期间做到班导师随时有空。在大三时,班导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需修学分模块进行检查,以免到大四实习阶段还有学分未修读的现象发生。
  (四)优化课程结构与考核形式
  1、制定较为灵活的教学计划,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曹莉艳等,2004)[8]。行业类高校必须要建立在自己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特色与综合的并重,准确定位人才的培养方向。目前高校的教育正处于一个改革的转型期,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服务型的教育体系,高校必须要完善学校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优化必修课学分与选修课学分的比例,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类别供学生选择,鼓励更多的老师开设更好的选修课程。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号召优秀教师带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发表论文或者动手搞发明创造,对于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给予学分认定或者其他一些相关的政策,让社会这一优秀的学堂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2、实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我国高校选修课大部分都是以写论文、随堂开卷测试的形式进行。学生误以为只要是选修课就一定可以过关(曹莉艳,2004)[8]。明确的说,选修课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扩展知识的平台、一个开阔学生视野的窗口,因此其考核方式可以更加的切合实际,如制作课件并讲解,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且展示其成果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考核。
  四、总结
  中国高校实行选课制是教育界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要在学习世界名校的优秀选课制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社会文化,发展出适合我们的选课制。同时必须要注重不同类型的高校选课制的优势和特色。因为各高校的育人环境不同,选课操作不可能相似或相同,应该发挥各自的特色(叶双等,2009)[9]。需要注意的是,在选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独立的,各种问题之间其实还存在着相互的关联,因此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同步跟进,不能重此轻彼,必须要注意每一个环节,认真分析问题,并且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切实发挥学分制下选课制的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view/8041934.htm 2011年3月10日访问
  参考文献:
  [1] 李萍,罗浩,范琼燕. 高校选课制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101—104.
  [2] 黄洁.行业特色高校选课制[J].江苏高教.2011(2):86—87.
  [3] 杨建学. 高校选课制问题与对策的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174—174.
  [4] 杜振财.确立选课制理念 完善选课制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5):45—46.
  [5] 胡诗红.关于高校选课制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78.
  [6] 杜长江.学分制下多校区选课制度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100.
  [7] 张维,王存宽.基于学生自主选课制的实践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58—60.
  [8] 曹莉艳,郑意长.我国高校选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34—36.
  [9] 叶双,曾志新. 探析选课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9—115.

推荐访问:探析 选课 对策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