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双重道德人格问题]大学生如何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的深入。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当代大学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冲击,各种复杂而矛盾的道德价值观使大学生陷入道德困惑和道德失范的境地。双重道德人格即是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道德人格即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动态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趋势表现出来的道德规定性,而主体的内在人格与其外部言行相背离的人格特性称之为双重人格,它是人格的一种分裂和异化。
  一、双重道德人格的表现
  1、自我道德与他人道德的背离
  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对自己的评价高,对他人评价低。除此之外,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他人的主观感受和利益需求:注重自我道德的建设而忽视了公共道德的构建。
  2、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灌输的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意识里存在一种对道德境界的“理想认知”,但在现实生活中缺又常常无法做到符合自身认知水准的道德行为。例如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愤恨不已。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又很随意,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知道并认可人与人应该互相帮助,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道德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知”与“行”严重脱节。
  3、角色关系的转化与道德行为的变化
  有些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道德认识和行为的选择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与在学校道德生活的崇高、朴实相比,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则多为世俗、实用、灵活。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初雄心勃勃,以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去影响和带动社会,但当遇到某些社会不正之风阻挠时,有的退而“独善其身”,有的甚至经受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此外,有的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往往表现为好孩子、好学生,一旦离开家庭和学校就任意妄为,很少考虑什么道德规范和行为后果,这些都显示出其道德人格的双重性。
  二、大学生产生双重道德人格的原因
  1、传统道德观的影响
  首先,传统道德观“他律性”明显,这使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异化,个体的独立人格被泯灭。在其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缺乏自信,因此大学生在社会环境,角色关系转换时,自身的道德意志不稳固,极易被影响。
  2、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主导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的形成。这种社会文化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群体独立、进取、开放、多元的道德人格,但也造成了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观念和工具理性思维方式的盛行。容易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过重的人世性,导致道德信仰危机。市场经济容易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3、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隔离
  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的隔离是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脱节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德育习惯于宣传造势、集体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化与启迪,即使开展的道德教育也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缺陷,而理论的教学又习惯于灌输给学生一些理想化、空泛化、高标准的道德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基础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忽视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挑战与要求。
  三、解决大学生双重道德人格问题的方法
  现在高校的道德教育尚处于整体主义的道德教育范式,实质上仍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强制的教育,一味地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学生对其的顺从。要改变这种道德教育的现状,在道德教育的环境上,我们需要平等和自由的空气,需要树立一种开放的道德观念,必须走出一元价值的霸权和教条,以一种开放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质疑、学会进行德性创造。在教育方式上,要营造一种平等、对话式的教学理念,教师在道德协商、对话中起引导作用。在一元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代表着真理,是说一不二的思想首领、永远正确的价值法官。在自主选择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放弃了道德霸权,也放弃了价值引导,处于“中立”的地位。在对话、协商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既不是道德霸权,也不是完全的“中立”,而是共同参与道德协商、对话的“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对话的一员,他发表自己的价值观点,同时,教师的责任又使其必须成为“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自己的价值观念,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协商、对话、使学生学会商谈、学会对话、学会选择,在对话协商中培育学生的德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推荐访问:浅析 人格 当代大学生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