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是什么 如何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深度

  摘要:在微博、人人、BBS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制胜的武器。如何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深度,是所有记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深度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关键词:记者 深度 报道
  长篇大论就是深度报道吗? 其实不然,一篇有深度的报道一定是“接地气、有事件、有反思、有思想的”。中国青年报的宗旨“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挖掘隐藏在现实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让报道具备纵深感和厚重感,是深度报道的本质特征。
  一、深度报道需要什么样的选题?
  好选题是报道成功的一半。深度报道需要的选题一般要具备新闻性、重要性、独家性、典型性。如果不能保证独家性,就要在同题竞争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剑走偏锋,做出不同的东西。
  (一) 制度创新和社会进步:彰显政府创新和民主进程,法治、执政理念的进步。例如,“五瓣章”新传、团省委书记详解“贵州山区希望工程基金”事件。
  (二) 制度缺陷和社会不公:揭露真相,让丑恶见光。例如,福泉红头文件干预刑案、贵阳最大非法集资案、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三) 感人好事:宏扬真善美,包括一些典型宣传。例如,长江大学人梯、阿里木、冷冻村村支书。
  二、怎么练就敏锐的新闻嗅觉?
  好选题是需要挖掘的,要写出一篇好的深度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的路径主要有线人报料、公开的报道、同行推荐、内参及政府的相关文件、相关会议、网络信息(著名的公众BBS、部分博客等)、亲朋间信息交流、读者来信,等等。记者要练就高度的新闻灵敏性,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确定深度报道的主线。
  (一)保持好奇心。一颗好奇心,会让你逐步养成追问求证的好习惯。拥有好奇心,就是要留心社会上的风吹草动,不放过任何一个敏感问题。
  (二)拥有广泛的生活触觉。记者应该广泛涉猎,虽不要求“门门通”,但也要知其一二,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准备,不要像个门外汉一样不知所措。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兄弟媒体、朋友、网络、新媒体等信息来源渠道,让自己始终立足信息的前端。
  (三)丰富生活阅历和涉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其发现问题的角度。有些记者的生活阅历不是很丰富,在处理稿子时就会显得底气不足。而,阅历不够是可以靠阅读来弥补的,比如阅读、研究政策和时事,有助于对事件价值判断,逆向思 维、横向纵向思维。
  三、深度报道应该如何采写?
  《贵州都市报》深度报道部主任何星辉曾说过,“真相总是出现在深入的调查之后。”从揭秘儿童丐帮、地沟油事件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新闻一定要“用脚去采访,用笔去还原。”这句话点出了深度报道采写应该坚守的原则。
  (一) 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
  每一个记者都有自己的新闻视角,面对同题竞争,只有让自己的东西与众不同,才能最终产出好的稿件。
  例如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众多的媒体都将镜头对准了这个一向低调的作家,在全国多家媒体关于莫言的报道中,《 青年商旅报 》记者赵涵漠却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点:莫言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处理这个缩影,这也使其文学言说获得一种真正“本土书写”的质感。如今记者探访的高密,则更成为一个缩影——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带来的这场文化狂欢(以及文化争议)的缩影、人与土地关系的缩影、乡村与城市关系的缩影。故而寻找高密比寻找莫言更具有某种真实的属性。因此做出了《寻找高密》这样一篇独特的纵深报道。
  (二) 学会讲故事。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你们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是躯干,那些用来丰富文章内容,证实文章准确性的细节和场景描写,则是人的血和肉,有了他们,人才是一个有生命的人,稿子才是一篇有内涵的稿子。《中国青年报》一直奉行“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近些年来,中青报系出版的“冰点”特刊,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展开纵深报道的。不得说,故事相对于干巴巴的框架,更具备吸引力,会讲故事的记者才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心。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第851期《历史课》一文中,最后结尾处这样写道:8月30日那堂历史课上,王雄照旧布置了历史作文。第二天,学生们的作文交上来后,他发现有一个学生写道:“如果这么教,以后我们考试怎么办?”“我有点儿难过,没想到应试教育的能量这么大。”王雄苦笑着说。这个细节描写,既还原了当时场景,又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无奈,让故事更具备了现实意义。
  (三) 不停质疑和追问。
  深度报道的真谛就是追问、求证,通过不断地追问、求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采访的过程就是不断求证,以得到最佳信息的过程。Ask for more,才能Do it better,最终Make difference。记者采访时要善于设计连环问题,环环相扣,让受访者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出更多内幕。遇到疑问点,就不要放过,一直追问到底。采访之前做充足的准备,是保证不停质疑和追问的前提,你了解了要问什么,以及各种与“问什么”相关的资料之后,才能敏锐地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在哪里”。
  (四) 报道是有温度的。
  记者是有良知的传声筒,做报道时我们要给与受访者足够的人文关怀,让稿子不偏不倚。记者是人,她懂得,自己首先是人,而后才是记者。她懂得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因此捍卫生命的尊严才是最为根本的。
  2011年10月,深圳杨武案震惊了全国。媒体详细披露了案发经过、包括强奸细节;更有媒体直指受害人杨武懦弱、窝囊,并将受害人照片、住址等无所保留地公布;当有好心人看望、慰问并给杨武家送钱,媒体公布杨武向好心人下跪的照片;当受害人王娟已备受折磨、甚至精神失常,媒体还不断追问采访。杨武案中,媒体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对杨武及其家庭无异于是“二次强奸”。
  11月10日,《江淮晨报》的头版头条文章《“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是的,你还好意思说!》,更是血淋淋的侮辱。媒体你的良知在哪里?以杨武案报道为导火线,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当前媒体法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的大探讨。无一例外,都是再强调记者要捍卫生命的尊严。
  传播的媒介可能渐渐老去,但我们价值观永远不会老。只是浮于事件表面的长篇大论,是记者应该摒弃的。新闻不是论文,你不必设计的面面俱到,但求管中窥豹,真正表达出有现实意义的报道。记者在遵守职业伦理与道德规范的同时,也不要束缚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特点的文章,才是与众不同的文章。
  参考文献:
  [1]田瑷璞.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策划的创新性[J].新闻传播,2011年06期
  [2]孙巡.深度报道如何做“深”?[J].新闻世界,2011年06期

推荐访问:自己的 更具 深度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