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_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有什么

  【摘 要】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 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留守儿童制定个人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这三种途径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 自我管理 途径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由于家庭品德教育支撑力量的弱化甚至缺失,农村各级教学单位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中担负了最根本的教育任务。如何让这些孩子能够顺利地成长,不断地完善自我,成为农村学校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而且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农村教师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即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留守儿童制定个人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一、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农村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消极的人生态度往往会导致个体无法正确认知自身的社会价值,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个体会出现偏执或敌视社会的心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和关爱,加之儿童本身的阶段性特点,往往更容易暴露出这些情感倾向。因此,教师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积极人生态度的构建可以通过搭建良性师生交流的平台,积极鼓励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行为来实现。
  1.搭建良性师生交流的平台
  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远远高于成年群体,完整的家庭结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无法找到父母的替代角色是滋生他们产生被冷落感和被漠视感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为孩子寻找替代角色会有效地淡化这些消极情绪。农村教师是替代角色的最佳人选,他们的优势在于能保持这种角色的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孩子对自己的老师所存在的无条件信任心理也决定了教师承担角色的适切性。
  农村教师在搭建良性师生交流平台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无法估量,农村教师要主动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用爱心和耐心与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用慈祥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驱散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有什么问题会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第二,要客观地对待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同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具有异质性,教师可以建立留守儿童行为档案来客观地认知每个孩子,从而有针对性地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会让孩子对教师的好感倍增,而且会提高师生互动的成效。第三,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是教师更好地融入角色的首要条件。为孩子创设家庭情境同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心态。农村教师还可以通过父母等监护人得到孩子各方面最直接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与孩子交流。
  2.积极鼓励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行为
  教师积极鼓励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行为是消除他们孤独感和偏执心理的重要途径。集体参与是留守儿童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得到集体认同、增加自信心和良好人际意识的重要手段。农村教师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社会秩序感,树立正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经常性地参加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鼓励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行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第一,通过班级的集体行为鼓励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行为。班集体是留守儿童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也是群体意识培养的场所。教师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在班会、班级集体活动或日常班级管理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尽可能地融入班集体。第二,通过学校的集体行为鼓励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行为。相对于班集体来说,学校活动是孩子展示自我的更大平台,对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可以通过让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内和校外活动,达到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培养的目的。第三,通过所在生活环境的集体行为鼓励留守儿童的集体参与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相对单一,他们对环境中的人和事也比较熟悉。鼓励他们参与所在生活环境的集体行为,可以让孩子和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发展特征的社会人在一起,共同完成双向交流,加强孩子对自身环境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引导留守儿童制定个人目标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形式,这种态度需要留守儿童的成就感来不断延续。引导留守儿童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是激发他们成就感和不断提升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村教师在引导留守儿童制定个人目标时,首先要教会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其次要引导留守儿童制定自身素质提升的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并付诸实施。
  1.教会留守儿童客观地认知自己
  教师要帮助儿童客观地认知自己,这一点是孩子们找出自身不足、弥补自身存在缺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正确认知自己有助于孩子们客观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以及能较好地处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留守儿童年龄较小,自身的认知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也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教会留守儿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对留守儿童客观认知自身的教导,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通过学科德育教学来进行。如在语文课堂中通过相关内容的联系性来进行,在德育课堂中开设专题内容的教学来进行。第二,通过集体成员的认知来进行。教师可以通过以集体或个体间的交流互动让留守儿童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这一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集体成员多进行正面的个人评价,多进行激励式评价。第三,通过引导留守儿童自我认知来进行。教师可以通过与留守儿童的单独交流等多种双向互动形式,指导孩子们学会回顾自身阶段性行为来客观地认知自己。
  2.引导留守儿童制定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客观认知自身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制定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留守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难免缺乏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认识,至少是没有明确的成长目标。成长目标的确立可以为留守儿童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可以收敛品性,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是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行动指南。目标的设立可以一改留守儿童“混日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可以有效地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指导留守儿童制定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制定远期发展目标。远期发展目标是留守儿童的未来理想。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个目标具有明确性和易变动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孩子制定这一目标时,要根据留守儿童个体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避免目标的同一性。同时,要适时了解留守儿童长期发展目标的变动情况,力求目标的合理性和实践性。第二,制定近期发展目标。近期发展目标是长期发展目标的阶段性体现。教师在引导留守儿童制定近期发展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根据孩子的理想来协助他们制定近期发展目标,保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的一致性。② 近期发展目标的设立要循序渐进,目标的设立门槛不宜过高,否则孩子会因达不成目标而丧失进一步行动的动力,甚至丧失自信心。③ 近期发展目标的设立要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尽量为孩子目标的实现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出现诸如忧郁、自卑、自我封闭等多种不良心理情绪。环境适应的好坏是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与社会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较好互动的决定性因素。现实中留守儿童所在社会环境不仅存在着情感因素的缺失,而且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指导者也严重不足。因此,农村教师在提高留守儿童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方面任重而道远。
  1.为留守儿童营造开放性的社会环境
  教师着力提高留守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需要为他们营造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所在村落及学校的小环境和社会外部大环境。留守儿童的生存小环境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等特点,远远不能满足孩子对外界的渴望、对人生的认知。教师要努力为留守儿童打开通过社会大环境的每一扇门,为他们营造一个信息开放、观念丰富的开放性社会环境。
  为留守儿童营造开放性的社会环境,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培养留守儿童的开放性观念。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相对狭小,消极和自卑是他们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儿童固有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着渴望。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孩子们走出小环境,探究大环境,让孩子们明确认知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彩性。第二,教师要为留守儿童积极疏通通往不同社会群体的通道。社会实践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益处多多,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条件积极拓展对外参与的通道。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学校网络让孩子对外部世界认知,然后通过本校与邻近教育教学单位、社会公益群体或政府机构的协作,为留守儿童创造多种社会参与的机会。
  2.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会参与中提高判断能力
  儿童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家庭和学校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更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具有直接性和模仿性两大特点。教师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参与中负有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
  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会参与中提高判断能力,需要注意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第一,做好留守儿童社会参与过程的价值引导。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留守儿童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不同的人与事打交道,这些因素都会带给他们一定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比较,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引导他们。第二,做好社会参与后的价值引导。留守儿童在社会参与后的综合价值判断是对自身社会参与的行为回馈。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或单独交流的方式,教会学生在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学会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为今后个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是非判断基础。同时,行为回馈本身既是留守儿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也是增强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龄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的关键人物,农村教师这种作用的发挥必将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222000)

推荐访问:留守 浅析 有效途径 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