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差钱,鲁迅才独立】鲁迅精神议论文800字

  不管你喜不喜欢,鲁迅先生是遗世独立的,从来没有向任何政治、商业、学界恶势力妥协。甚至面对积贫积弱的大众,他也毫不留情地痛斥其奴化的国民性,无论是卑微的闰土,还是精神胜利法的阿Q,抑或吃蘸满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愚昧的华小栓。
  他如此犀利,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以至于在倡导和谐的年代,他的很多文章被中小学课本和谐了——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国民的精神并没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实现独立,或许正是因为此,鲁迅无情的呐喊便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曾经的中学老师们这样评价他:“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鲁迅的清贫、寂寞、潦倒给N代年轻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最近,一本叫《为文化名人算经济账:鲁迅时代何以为生》的书却彻底颠覆了人们这一印象。作者是知名文化人陈明远。他调侃说,自己在劳改农场人拉犁、扛石料,干牛马活、吃猪狗食,很像传说中的鲁迅。而活在民国、传说中穷苦无比的鲁迅却活得相当体面而有尊严。
  陈明远帮着鲁迅先生算了笔经济账——鲁迅以他的脑力劳动所得,总收入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408万元、2009年816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间阶层”即社会中坚。他受之无愧。尤其是从“而立之年”以后的24年间,鲁迅有平均每年相当于2009年人民币34万元、每月人民币2万—4万元的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
  即便如此,鲁迅所得依然不是当时文人收入的峰值,远不如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等更受主流社会青睐的文人,但他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年收入,也超过他作为公务员年收入的两倍。这意味着,在鲁迅生活的面临的民族救亡时代,文化人的普遍福利待遇是相对优渥的,创作环境是相对宽松的,至少他的稿件能公开发表,且不少文章矛头直指当时权贵。当时整个社会尊师重教,从制度设计层面向思想文化精英倾斜,为他们提供足够体面生活的物质保障。也使像鲁迅那样的真正的文人,可以完全依靠自己挣来足够的钱,超越了“官”的威势、摆脱了“商”的羁绊,成为时代价值的传承者甚至缔造者。。
  想想如今的文人甚至大学教授,不当官不足以获得足够的资金资源,不走穴几乎永远不可能开上好车、住上好房,不被商业绑架写讨好大众影视剧本很难成名成家。相较于过去的年代,今天中国积累的物质财富已今非昔比,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时不我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惊涛拍岸,却缺了鲁迅般的风骨,更缺了当初尊重内涵和人文的制度设计。因此,很难有人再坚持“韧”的战斗。鲁迅的母校也从曾经的时代高原,变成了盛产亿万富豪的地方。

推荐访问:鲁迅 不差 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