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诗情画意下一句是什么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浸于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同时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语文这门学科集纳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使课堂涌动着真情,焕发着生命活力,绽放出美丽之花。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充满浓浓书香,充满诗情画意。
  一、诗意课堂,读中品味美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小学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充满着音乐美、绘画美,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春日》一诗,它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的惊喜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尤其是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出情;同时,在读时,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无边光景”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再者,边读边悟,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读出神,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中感悟美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我们小学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十六课,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课文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再如,小学语文教材S版六年级上册,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课堂交流中,玩味美
  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师生对话,同学交流互动,共同感动。课堂上为了维持课的流畅运行,教师要善于顺势引导,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巧妙的点拨、引领。这样的课堂状态看似散漫,实则集中。师生一起对话交流如同在山间闲步登山,或观光赏景,或嬉戏山涧,或歇息山亭,虽然登山的速度或快或慢,路线或曲或直,然而目标却是明确而单一的:登上山顶。这样的课堂,流泻着自由。

推荐访问:语文课 诗情画意 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