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报告

  摘要:软件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IT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以点带面”为主导思想,以“学科竞赛”+“项目实践”为主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人才培养达到“高质量、高产出”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创新;学科竞赛;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82-02
  随着全球IT业的快速发展,国际软件产业也快速发展着,世界各国都将软件产业列为重点产业,以国家力量,通过政策大力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软件产业也随国际大流快速地发展着。然而,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却出现严重短缺,这成为了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研究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数量”的软件人才是非常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的。本文以“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以点带面”为主导思想,以“学科竞赛”+“项目实践”为主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软件人才培养达到“高质量、高产出”的效果。同时,也为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个体差异致使软件人才培养无法“高产出”。必须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为“智力差异”、“悟性差异”和“兴趣差异”等。“智力差异”主要指的是智商高低的差异,“悟性差异”则主要指其在软件方面中的“天分”,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但由于在软件方面缺少些“天分”,因此,学习起来也感觉比较“吃力”。“兴趣差异”主要指对软件感兴趣的强弱程度。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强的动力,因此“兴趣差异” 最重要。“智力差异”和“悟性差异”均可“以勤补拙”,但如果对事物本身不感兴趣,则无法很好地学习。
  由于存在以上差异,因此决定了软件人才培养只能局限于少数人当中,这也就导致了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无法实现软件人才的“高产出”。
  2.专业基础不扎实制约了能力的提升。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学生大多存在专业基础不扎实的缺点。采用突击学习通过考试后,大部分知识就被忘掉,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后果就是专业基础知识极其不牢固,这制约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提升。
  3.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导致无法“高质量”地产出人才。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没有足够的专业实践时间,这势必导致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强。从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上看,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就毫无用处,更无法谈“高质量”。换句话说,“高质量”的软件人才,是建立在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二、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
  1.培养软件创新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突破个体差异,实现软件人才培养的“高产出”。建立与教学模式匹配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让学生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学习,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使整个专业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风貌。
  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主要采用“以点带面”的思想,即先重点培养能力强,兴趣高的学生。让这些学生的成绩感染其他学生,让这些学生得到的“收益”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让这些学生亲自带动其他学生学习。
  2.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软件创新实践能力,实现“高质量”产出人才。为了实现“高质量”产出这一目标,我们实施“学科竞赛+项目实践”相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科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通过实际项目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以点带面”思想的实现
  我们创建软件创新班作为教学实验班,软件创新班主要选拔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都较强的学生来进行软件创新实践训练。该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后,除了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外,还面向社会承接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其工作模式高度仿真企业运作模式。在创新班获得成绩的学生可得到以下“收益”:
  1.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实力较强的软件企业工作,并得到可观的薪金承诺,在就业及就业质量上均得到保证。
  2.软件创新班面向社会承接软件开发项目,这些项目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参与完成的学生可以分享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3.学科竞赛获得好成绩的学生,除了荣誉外还可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奖励,如资金、学分、免考部份科目等。
  4.软件创新班学生获得比其他学生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实验设备条件。
  5.软件创新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各种免费的专业培训。
  以上的这些措施使得创新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而非创新班同学进入创新班的意愿也大大增加。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频频创造超越“个体差异”的奇迹。
  当然,软件创新班学生也必须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我们会采取“末位淘汰”的方法,使得创新班的学生只能加倍努力,才能保留住自己的席位,也使得非创新学生的希望不会被灭掉,努力学习去争取创新班的席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采取了“以老带新,以创新班带非创新班学生”的模式,并以此做为创新班学生的考核指标之一。
  四、“学科竞赛”+“项目实践”为主的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针对各类专业学科竞赛进行训练,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并认真对待训练每一个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参加几次专业学科竞赛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就变得非常扎实,大大有利于创新实践训练。
  在基础理论知识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即对不同基础起点的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和指导。同时,还针对各类学科竞赛的大纲要求来组织训练题目,并通过在线系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段内不限地点地进行训练和考核,同时对每个学生的训练和考核情况进行跟踪。对训练情况不好的学生需要额外进行训练指导,并淘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2.在进行专业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将根据理论内容安排实践任务,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反过来,学生通过项目任务的实践,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事实上,在承接到实际项目后,通过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分析后,将项目分开细分成若干任务,每个任务都完成特定的功能,并且每个任务都会用到相关的知识点。在完成规定的任务训练后,将学生参与完成完整的软件项目。经过参与完成1~2个软件项目的开发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将大大提高。
  3.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软件创新能力后,尝试“以科研项目引领教学,教学服务科研”的新模式,即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发,来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做到“产、学、研”的互相结合。
  4.在学生具备整个软件项目设计和独立研究能力后,让他们走进软件企业实地学习与实习,进一步提高其软件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得他们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其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
  [2]方振宇.高校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朱莉,李纯莲.面向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1,(10).
  [4]季一木,宗平.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建设[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肖健,李罡.浅谈软件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0,(6).

推荐访问:本科 院校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