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要 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具有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模糊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把培养语感规定为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之一,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具体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语感:1、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2、创设情境,触发语感3、联系实际,激发语感4、对比阅读,体会语感。
  关键词 语感;语感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现状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模式的教学深入人心,基于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说”的“知识中心说”语文教学理论,五体投地式地把传授语言知识当作终极目的,光是趴在语言知识中,把课文的言语支离破碎地肢解为有关语言知识的例证,以有关的语言知识来取代学生对课文言语的肢解感受。以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急功近利,在远离学生生活和生命活动的技术化层面进行语文学习,使原本最能体味母语美丽,感受磅礴文化,提升生命智慧,获得审美享受的语文学习陷入了狭隘的泥潭。吕叔湘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看时很感动,掉下了眼泪,后来上课时,讲到那一课,老师就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方法等,“分析来,分析去,左分析,右分析”,那个学生说:“老师分析完了,我漠然无动于衷,我的眼泪出不来。”学生作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阅读作品,并不是为了去寻觅那个据说是独一无二的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而往往是为了欣赏,满足审美的需要,实现并开拓自己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究其根本是言语教学。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言语、理解言语、感受言语、及其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言语的过程。因此,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他们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等去触摸它,使学生的心“入乎其中”,与言语对象的那一颗心发生共振共鸣;又“出乎意外”,玩索言语对象表达的具体独特之处,在出入往复中使感受不断深化。随着课程改革地逐步推进,合作探究、综合学习、学科整合等学习方式的引进与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也大大加强。《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探索
  一)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朗读应该是语文课堂上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活动内容。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等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增强语感,训练语音,加深课文理解,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而语言教学要注重语感,语感教学要注重朗读。因此,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品味其义其情其理。
  二)创设情境,触发语感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便能触发语感。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和着悠扬的音乐大屏幕展示众多鸟儿飞来飞去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老师缓缓地叙说:“你们看,这里的鸟儿有的从树上飞下来,有的从湖面上飞过来,这里的鸟儿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生:“这儿的鸟真漂亮!”又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发言:“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只鸟在一起的情景,真是太奇特了,我真希望能亲眼看看!”“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孩子的情绪是最易感染的,一股高兴劲儿凝聚在课堂上空,感情酝酿的时机到了,老师一句“那谁能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呢?”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完全沉浸在“鸟的天堂”中,有的还自己配上动作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室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充盈着高昂的情趣。海德尔格有一句话说得好:“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是的,此时的学生已融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中,读的时候可以边读课文边想象那种迷人的景色。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三)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因此,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痛惜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身边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语感。《生命生命》一课主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三个事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确实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这一话题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深奥,对生命的感悟不深刻。因此,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样才能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与作者、与文本同呼同吸,同悲同喜,激发语感。
  综上所述,敏锐的语感能力从小就得培养,才能达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但每篇课文各有其特点,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的时候,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持之以恒,做出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以取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语感 浅谈 小学语文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