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研究] 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创造力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可贵的高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时代的现实需求。本文对创造力进行了简要的解说,着重阐述了如何从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供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
  【关键词】学生;教师;创造力;培养;教学因素;非教学因素
  引言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相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认识程度和培养的具体策略,我国的学校教育相对重视知识,而忽视创造。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较差。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界人士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两个角度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和策略。
  1.什么是创造力
  俄本(Urban)在综合各种创造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认知,人格,环境三种成分相互作用构成了创造力。(1995)。我们一般认为创造力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切新的信息进行加工,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性表现为发挥思维的能力。创造力和知识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也比较复杂,高智力是高创造力的前提,但高智力并不等于高创造力。创造力的特点是: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李泽尧,2009)。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
  2.从教学因素入手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其总体上仍然是“讲解式教学”或“独白式教学”。教师是讲解的主体,学生是讲解的客体,讲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田友谊,2006)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种子。
  一,教师应该打破“填鸭式”教学,多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讨论,鼓励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相比“讲解式教学”,自主探究式的发现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启迪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事物,启发学生用其他学科观点去分析本学科的问题现象。
  二,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多做些扩展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参加与学习课题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创造。
  三,教师须注重教材的运用,不应该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环境,对教材灵活处理;且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研究教学内容是否渗透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否注意运用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从非教学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除了教学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外,非教学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3.1 师生关系和学生创造力培养
  当今一个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方面可能更胜一筹,这样教师应该抱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度和学生共同学习,保护学生的创造力,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平等的人格关系上和学生进行意见的交流,鼓励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鼓励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一种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基础。
  3.2 教育情境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布鲁纳说“如果一个家庭里有音乐,并不意味着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一定成为音乐家。但是如果家庭里没有音乐,那孩子可能不会成为音乐家(刘道玉,1989)。这说明教育情境是学生创造力激发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为了使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教育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其次,良好的教育情境还应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新,给学生一种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机会;对学生的新奇思想和活动决不能嘲讽和批评,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对于青少年一些奇特的想法,或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道理的说法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地说“不”,更不要轻率地说“错”,应该在肯定其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同时,帮助和引导他分析自己的想法,说法,做法中哪些是合理的,正确的,哪些是需要完善的,哪些是需要重新考虑的。同时,创造力火花的喷发还需要一个宽松较为自由的课堂氛围,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的规则仍过多,如上课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按照教师的引导得出预定的答案,作业必须按规定书写,要求学生无条件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这种课堂气氛表现出的特征是“恐惧与不信任”,“控制与服从”,“策略与操作”(吴康宁,1985)。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不敢标新立异,有所创新,逐渐变得盲目依从,失去自信心,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创造的火花就要熄灭。所以,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沃土。
  教师也应该对有“新点子”,小发明的学生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这是必要的,会激发学生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热情和信心。
  3.3 教育评价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评价侧重知识评价,而忽视能力评价,如果单一以掌握书本知识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那样会禁锢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当今教育不应该是以单一的答卷应试方式去评价一个学生,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策略。比如可以进行综合能力的评定,也可以对单一能力进行分析,从而使评价工作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结论与建议
  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保存学生创造力的火种,直至它燃烧燎原。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加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和日常生活中,不管在课堂教学因素方面还是非教学因素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创造,和学生一道成长。
  参考文献:
  [1]Uran,K,K.Creaivity;a component approach model[R].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for the Gifted and T alented,HongKong,1995.
  [2]李泽尧.创造力[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3.
  [3]Duakidoy Elpida Kanari;Student teachers beliefs about activity [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ch Journal 25(2);225-243,1995.
  [4]田友谊.妨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因素分析.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6(3).
  [5]刘道玉.知识﹒智力﹒创造力—谈创造力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08.
  [6] 郭德俊.动机心理学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8-64.
  [7]片冈德雄,吴康宁译.班级社会学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3).
  作者简介:
  徐梅(1984-)女,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英语教学。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创造力 策略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