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入黑暗] 遁入黑暗任务

  探洞  即洞穴探险。在西方,洞穴探险已发展成为体育运动的一个项目,与攀岩、攀冰、速降、溪降这些单项的风险性技术运动一样,均由登山运动逐渐发展而来。被认为是一个集风险性技术运动与科学考察活动于一身的探险项目。
  何端庸
  湖北利川“黑洞户外探险俱乐部”创办人、中国地质协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会员、目前国内最高的岩降(840米)的首位挑战者。足迹遍布国内目前所有已知的洞穴,为中国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这些年的探洞经历,让何端庸明白,探险不是冒险,有准备的冒险才是真正的探险。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求知欲,是何端庸不断深入地底黑暗三维世界的最大动力。
  “洞中随处可见正在发育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就像是凝固在时空里的奇异花朵,与冰凉清澈的地下河相嵌,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便是空气稀薄的地下洞穴里,穿过黑暗之后,展露在何端庸眼前的、让人难以置信的美景—也正是他眼中的“宝藏”。
  2006年10月,欧洲洞穴基金会、湖北武汉地质大学和中国熔岩研究所三方联合,对湖北利川的腾龙洞的洞穴系统进行了一次科学探险。身兼户外向导和科考队员双重身份的何端庸全程参与了这次的中外科考。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国际探险家的智慧与技术,而这次经历,也开始了何端庸人生中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
  很多并无探洞经验的人都有同样的疑问—地底世界是否存在怪物或灵异现象,甚至也好奇探洞之余能否在那个未知世界寻找到宝藏。“这都是电影惹的祸,每一个洞外的人总是无限放大洞内的景象。”何端庸说。
  在他的眼中,真正的宝藏不是金银财宝堆积的世界,而是洞穴内惊人的美景:遁入浓稠的黑暗之后,洞穴的美景迸发的光明,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们永远无法感受到的。何端庸总是在想,探索过黑暗冗长的地下“处女通道”的人,初次看到这些景色时,会怎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爱上地下的玄妙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何端庸便已经涉足探洞。只不过一开始,探洞于他而言,只是脱下航空公司制服之后最重要的爱好罢了。
  最初那几年,刺激的感觉是让何端庸不断深入地下世界的动力。即使缺乏专业训练,他也敢单独去冒险。“戴着头盔穿着探险装备,光是拍照留念就已经很过瘾。尤其是用单绳技术(SRT)在天坑竖井下降上升的时候,看上去很酷,也很能吸引人的眼球。”这种征服大自然的快感让他忘却了恐惧,直到同好者遭遇不幸的消息不断传来,他才开始感受到恐惧。
  2006年的中外联合科考经历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开始了向“专业探洞者”的蜕变。“感觉就像你爱上一个人,便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完全没有累的概念,只是朝思暮想,心被填得满满的。”
  随着对探洞知识的逐步加深,何端庸意识到,洞穴探险不仅仅是一个爱好,更是一种责任。何端庸开始学习测量、绘图等相关技能,了解岩溶地质、生物、水文、气象等一切与洞穴相关的知识,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探险所需要的器材。他抓紧时间进行体能训练,从健身房的器械训练,到户外山林里的长时间慢跑,然后是攀岩、攀冰、冬季生存、野外急救,以及各种专门的技巧训练。
  何端庸的生活几乎完全让位给了探洞。几年来,他在国内四处寻找尚无人涉足的地底洞穴,测绘洞穴图,收集相关的资料整理归类,了解这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以及岩溶发育基本情况。“人们只知道地表有生命存在。实际上,洞穴也有生命,而且非常脆弱,需要更多人来了解和保护。”在何端庸看来,对于洞穴世界的专业探索,将更快拉近人类与自然的距离,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收获。
  无法穿透的黑暗
  在许多人心目中,洞穴是个神秘的区域。欧洲人认为,洞穴是通向地狱的通道;藏民则认为,洞穴是邪恶的地方,因此从不轻易进入。没有进入过洞穴探险的人,很难想象那种被无法穿透的浓重“黑色”重重包围的感觉。
  何端庸仍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探洞的恐惧—虽然手握电筒,却依然只能感受到前方的黑暗。“如果身在地面上,就算是午夜时分的一个偏僻角落里,都能隐约感受到身边的光。而在洞穴内,有时即使把手掌举到眼前一厘米处,也会毫无察觉。”这是一种原始不受打扰的黑,是一种在地表面上的人无法感受到的黑。
  危险往往就潜伏在那团黑暗中,近在咫尺。一次,何端庸率领团队前往利川马前革井溪探险干洞。由于做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洞内是旱环境,进入之后才发现洞穴环境阴湿,水已经没过脚面。更糟糕的是,谁也没有准备皮划艇—这意味着如果洞内水位升高,所有人的生命将悬于一线。虽然团队成员彼此一直不断互相鼓励,但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不安。幸运的是,在生与死的关头,一位队友终于找到了洞穴的出口。
  这的确是一份集勇气、耐力与体力于一身的探险活动。许多身在洞穴之外的人,对洞中的情景心驰神往,却因为深不可测的未知性望而却步。但何端庸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队友全副武装地走入洞穴。遇到篮球大小的洞口时,何端庸紧抓岩壁,脑袋蹭着石块,钻进洞口;遇到峭壁时,他整个人趴在石面上缓慢移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爱上探洞之后,我不再惧怕黑暗和迷失方向,也正是从探洞开始,我对未知世界的窥探欲望越来越强烈。”
  有生命的洞穴
  这阵子,何端庸非常忙碌。他正率队深入利川文斗地区的洞穴探索并搜集数据。实际上,为了这次探险计划,从去年开始,他创办的湖北利川黑洞户外俱乐部便在这个区域做探险前资料收集。文斗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西南部齐岳山脉西南缘。南方的多雨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地貌,让这一区域孕育了很多溶洞、竖井、天坑,因此也吸引了很多探险爱好者来到这里体验神奇的地下世界。
  在文斗十字路的大洞口,何端庸和数名队员仔细检查装备之后,开始走进这神奇而美丽的地下迷宫。进洞10分钟后,洞内温度迅速下降。置身于12°C左右的洞穴,何端庸感觉全身清凉,也就是在这时,洞内的景象逐渐映入眼帘。
  正在发育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道道下切的深沟遍布洞厅,还有较大面积的喀斯特石田—这个地底洞穴,起源于水和岩石,内部的灰岩岩层有着细微的裂缝,水沿着岩石的裂缝慢慢渗透,年复一年,裂缝渐渐变大,经过了数万年后,形成了洞穴、天坑、竖井和地下河,就像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它们安静躺在这里,等待着数万年后的探险者。   在何端庸看来,庞大的地下世界里,有太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探索、发现。而真正走进黑暗洞穴的人,在这里能亲耳“听”到大自然的讲述。“洞穴里面有自己完整的食物链,这里的生物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的演变和退化,才呈现出如今我们所见的景观。我们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让人们对洞穴有新的认识。很多科学家一生都在研究洞穴。我并不是科学家,但我也同样希望有那么一天,人们能真正了解洞穴。”
  洞穴探险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
  对探险家来说,必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合格的洞穴探险装备就是安全和成功的保证。洞穴探险需要多方面科学知识的支持,如地质学、地理、熔岩、洞穴、气象、水文、生物等。同时,你还必须掌握各种洞穴探险技能,如垂直SRT技术、安装装备、测量、摄影、游泳、攀岩、急救等。在国外,需要经过两到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多项专门探险技术培训,取得探险家考核的资格证书后,方可进行探险活动。
  探洞是否会破坏地底的自然环境?
  目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洞穴,保护行为只是在民间的层面。所以,作为洞穴探险者或爱好者,都应该身体力行地、积极地、自发地宣传保护意识和实施保护。在洞中,除了垃圾和照片外,不应带走任何洞内物品。不破坏任何生长物,不捕杀洞穴动物,不污染洞穴水。人多时应走单线队列。在国外,大小便都用特殊容器装,离开时带出。
  在洞穴内是否会遭遇危险生物?
  到目前为止,洞穴的危险来源仍是环境。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在没有阳光的地底,是否也会呈现原始森林里万物繁荣的景象呢?回答是明确的:不可能。洞穴越往深走,食物链越简单和低级。所以肯定不会出现异形、巨蟒之类的大体型怪物,那只有在电影中才会看到。
  在洞穴内迷路了怎么办?
  如果已经迷路,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停下来,不要慌,要稳定情绪。最好坐下来休息10分钟,然后再找出路。在迷路的情况下,人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这时你应抛开一切感觉,用具体的方法解决。从发现迷路的地方开始做路标,然后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地去尝试。要有耐心,慢慢摸索。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岩洞洞穴都是由地下水冲蚀而成的。河流冲刷洞壁会留下痕迹,从这些痕迹你可判断出当年河流的走向。这时不论你在哪一个“支流”里,你都可以顺流而下。实际上,任何专业探洞者都是不做路标的,他们会按照水流冲刷的痕迹很轻松地走出复杂的地下河流。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数天大雨过后及地震之后不宜进洞,因为这时洞内情况不稳定,容易出现塌方。

推荐访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