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活动课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政治

  摘要:在初中政治课的“活动课”中,针对教材内容不同开展体验感悟和表演等形式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活动;体验;辩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47-01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将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运用,在活动中感悟,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各种版本的初中政治教材也都有相应的活动内容。我校推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让“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那么初中政治课中的“活动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此谈几点浅见。
  一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活动中动起来
  所谓体验、感悟活动就是指学生在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锻炼。初中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体验性的活动,比如情景体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等。这些活动有的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如情景体验。我在讲到初三政治《弱势群体》(教科版)这一课时,由于同学们对弱势群体中残疾人生活困难难以想象,我便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将自己的一只手不动,只用一只手试穿上衣,全班立即全部动起来了,课堂上的热闹劲就可想而知了。费了好大劲,也只有少数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穿戴”整齐。我又让几位同学将双眼蒙上,从教室后门出去,前门进来,再到黑白前写下一句话。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也加深了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尊重。有的活动要由学生在课余完成,如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比如我在讲授初三政治《财富中的德育法》(教科版)关于校园人情风的时候,我布置全班学生分成九组队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校园人情消费情况,调查结束后还要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各组派一名代表在班上作总结。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中学生在消费上的一些误区,提高了理性消费意识,增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除了课本中的活动外,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布置一个调查研究项目,如:学生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县城路名的变化、各市场农产品价格调查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丰富了其假期生活。
  二 让学生在搜集信息活动中动起来
  初中政治课中的活动有许多是要求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来证明或加深对某个知识的理解的,为此我们要提前布置学生通过报刊、网络去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如在讲授《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这一课题时,我提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未成年人相关法律和搜集雇佣童工的实例。又如讲授《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美丽风景、秀丽山河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图片、资料等。学生通过找自家的生活照片、网络上的图片、文字表述等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家乡的山河美景,同时也有当前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前动起来,既锻炼了同学们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又促使他们做好课前预习,因为只有预习好了才能知道需要查找哪些资料。
  三 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动起来
  表演性活动主要指模拟法庭、小品表演、辩论等活动形式。通过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加以联系,采用小品、辨论、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例如,初一、初二政治有关法律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程序,再到辨护词的撰写,审判长、审判员等的扮演,最后到庭审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通过学生自己做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过程。并且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生动、牢固、形象的学到知识,提高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再如在讲到初一政治《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教科版)时我就用一节课时间组织了一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正、反双方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展开了唇枪舌战,辩手们的精彩言论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通过辩论,同学们不仅懂得了网络的利与弊,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应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不能因网络影响自己的学习。有些辩题并不是教材中的,但学生有要求的也可以开展,如去年我教的一个班的同学对学校要求穿校服的规定不理解,总说要来场辩论。为此我就用了一节课课时间组织了一场“中学生要不要穿校服”的辩论。结果是不但大家认识到穿校服的好处,而且选手都懂得运用课本知识来反驳对方,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
  总之,上好活动课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对学生放手。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既体现“活”,更要“动”,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使活动课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魏书生 漓江出版社,2000版
  [2] 《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张理华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推荐访问:活动课 政治 学生